为加强药学院青年教师和博士后的学术交流,开拓学术视野,促进不同学科方向的交叉创新,2022年6月29日下午,暨南大学药学院青年教师和博士后学术沙龙(第三期)——青年教师交流会在药学院学术报告厅举办。来自药学院的70多位老师、博士后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沙龙。学术沙龙由张冬梅常务副院长主持,她指出学术沙龙为青年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开阔学术视野和空间、拓展新的学术领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期待学术沙龙能吸引更多青年教师参与,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张冬梅常务副院长主持会议)
江正瑾副院长介绍了本次学术沙龙活动的筹备情况,并希望学术沙龙能定期举行,成为我院青年教师和博士后科研学习交流的一个品牌。
(江正瑾副院长致辞)
在学术交流环节,陆小云研究员做了题为“克服肿瘤临床耐药的新一代激酶抑制剂的发现研究”的学术报告。小分子激酶抑制剂是当前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主力军,然而由于ATP口袋的保守型,现有激酶抑制剂类药物存在选择性不理想以及易产生获得性耐药等问题,陆小云老师以TRK激酶为例,介绍了基于“理性设计”的新型TRK抑制剂发现研究,为克服肿瘤临床耐药的新一代激酶抑制剂发现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陆小云)
刘畅副研究员介绍的肿瘤干细胞被认为是造成耐药和复发的重要因素,选择性清除肿瘤干细胞有望为耐药与复发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带来曙光。他的研究发现表观遗传调控蛋白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 PRMT7 可特异性维持白血病干细胞的干性,用遗传学干预方法或小分子先导化合物抑制 PRMT7 能精准消除白血病干细胞而不影响正常造血干细胞,其机制是通过重塑甘氨酸代谢,产生毒性产物甲基乙二醛,从而选择性地引起白血病干细胞自身中毒死亡。该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Cell Metabolism(2022,IF 31.373),论文题目为“Loss of PRMT7 reprograms glycine metabolism to selectively eradicate leukemia stem cells in CML” 。
(刘畅)
王永恒副研究员主要介绍了萜类环化酶主链羰基氧和活性口袋附近水分子在去质子化-再质子化串联反应中的催化作用,并以selinadiene合成酶(SdS)为例详细讲述了这一过程的实现方式。通过量子力学(密度泛函理论)/分子力学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SdS的Gly182的主链羰基氧与一个水分子协同,扮演了碱和酸的双重角色。该计算模型得到同位素标记实验的支持,证实了与去质子化-再质子化序列相关的立体化学过程。Gly182 位于SdS的G1和G2螺旋的连接处,所有骨架羰基氧都指向活性位点,具有识别底物构象、稳定碳正离子中间体和锚定其位姿的功能。该结构域在细菌、真菌和植物的I型萜类环化酶中严格保守,说明该工作描述的功能可能在萜类环化酶催化中具有普遍重要性。
(王永恒)
胡利军副研究员以岭南中草药桃金娘的活性间苯三酚类化合物研究为例,介绍了研究团队所提出的基于生源砌块的天然产物仿生合成策略。报告从研究思路的灵感来源,到具体应用,充分展示了该策略高效、简洁、原子经济、多样导向性的优点。该仿生合成新策略为快速构建骨架结构多样、立体构型丰富的生源相关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提供了新思路。
(胡利军)
钟海静副教授以“基于表观遗传机制的药物筛选和机制研究”为题,总结了她从业以来的研究方向,并系统讲解了含溴结构域蛋白金属抑制剂的研发过程及其在抗炎和抗癌领域的重要作用。
(钟海静)
权桂兰副教授介绍了微针技术结合了传统注射与经皮给药的双重优势,可实现各种小分子药物、大分子药物甚至纳米微粒的高效经皮递送,重点介绍了课题组在载药可溶微针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可溶微针精准铸造、微针的机械性能和溶解特性、可溶微针的药物分布和释药行为。
(权桂兰)
在互动交流环节,参会教师及博士后踊跃提问,报告人热情解答,学术交流气氛热烈。
(现场互动交流)
最后,学院领导为此次报告交流的青年教师赠送纪念品并合影留念。
(交流会合影)
学术沙龙活动进行了四小时,达到了分享、交流、碰撞、启迪的目的。参会人员表示收获颇丰,期待学术沙龙的再次举办。